梁九功低声叹一句,“皇上这么说,奴才有些懂了,这世上本就没有两全的。”
而康熙却沉默了,他还有一句话并未说出口,因为他晓得他若是说了,就全然割裂了父子之情,逼得胤禛不得不下手了。
那句话是,他眼下是伤好了,但若是受不住这份冷清,他说不定就真的死了,一昏过去,就死了。”
他亲手选了个心狠手辣的明君,可康熙不知道他到底是在后悔,还是欣喜。
若看他如今处境,他当然是气恨怨毒,恨不得立时召见重臣,宣布这太子的种种不孝,而后立时废了去,好换个安稳,重夺权势。可若是一想大清,一想朝局,一想他如今这副虚弱的身子,康熙又沉默了。
难道让他拼着这副身子,好将大清搅了个天翻地覆乱象四起么,那他又如何对得起大清……
康熙忽而又想起那日胤禛压抑着低泣时的模样,他问他,好不好,好不好……
康熙自认聪明绝顶,却在这个问话里迷茫疑惑,不答应会如何,答应又会如何。好吧,应该是好的,至少眼下是好的。他相信他和胤禛的父子之情,却也不能全然相信这个父子之情,他不能去逼着胤禛。
可若是眼下不逼着他,再过一年半载,康熙又还能不能有能耐去逼着他呢?也许到了那个时候,康熙对这问话的答案,也还是一个“好”字。
既这么着,康熙就有些不愿去想了。
听说康熙这儿不太好,陆续也有不少皇室宗亲和朝中重臣来觐见问安,康熙冷眼旁观,心里暗暗思索着。
最后就连太后也来看他了,她看见他又瘦了些,也是一叹,良久才道:“玄烨,你这是在怪哀家么?是哀家后宫干政,让他们给胤禛正名。”也许她初时那么做是有些急迫了,但事实可证,她那么做是有必要的,结果也很好。也因此,太后不知不觉间也越发觉得胤禛好了。
“皇额娘,皇儿没有这个想法。”
太后道:“玄烨,哀家活得长了,见的事也就多了,很多不明白的也能明白。你是这大清的皇帝,想什么做什么,就先要想着大清。若是胤禛不好,你要如何哀家也不说什么,可你不能因为他好,反而心里不乐意。你是他皇阿玛,难道他还会来害你不成,你要说什么话,于公于私他也会听你的,有你教着他,这大清才能好。”
“是,皇额娘说得很对。”康熙一叹,若是人心如此,他就是皇帝也不能强自把局面拧回来。
“你觉得委屈么,这一朝一朝的,均是如此。”
康熙摇了摇头,只说:“皇额娘,朕这儿不能去那册立典礼,就写了圣旨去,往后……太子监国,代天子行印吧。”
太后明白,这是将国玺也交了,不由惊道:“玄烨,这是不是过了?”
康熙道:“这典礼朕不去,天下不知生出什么乱来,于胤禛名声上不好听。”
“皇帝……”
康熙一笑,“待过了一年半载,朕就去当个逍遥上皇也就是了。”
==================================
作者有话要说:嗯。。。飞速的勤快啊。。。
114始知相忆深(正文完)
胤禛见过康熙之后,心里还是起了些波澜,他不仅避开时间去乾清宫避开康熙,还不愿意见胤禟,甚至别的兄弟们。正好此时册立太子的典礼迫在眉睫,他便以此为借口在前朝忙碌起来,每日累极便睡去,如此逼迫着自己,倒也轻松自在。
东方不败很清楚他这样的举动。实则胤禛和康熙那些言语,甚至胤禛对着康熙那一场哭,不到两刻钟东方不败就知道了,之后,他也沉默独坐在屋里好半天。
因为如今宫里有一个八阿哥胤禩在暗暗助他,所以东方不败想知道的,想做的,恐怕就是胤禛也拦不住他。这一回康熙的事,他就是故意不离,然后推了胤禛一把,逼着他自己解决。
如今结果是胤禛对着康熙哭了一场,但回头又依旧硬下心肠继续夺权,削弱康熙的实力……东方不败不能说满意,也不能说不满意,也就是暗叹了一声。
他禁不住去想,胤禛那一哭,是不是也有算计他的心思?
胤禛这一哭,将自己的苦楚诉说了,将康熙的心肠哭软了,同时,还暗暗警告了他,让东方不败不敢轻易下手。胤禛早明白他是有能耐对付一个病弱的康熙的,所以忍不住压上了自己。
如果东方不败在意胤禛,就不会绕过这人去使坏。
东方不败越想越远,他很想就当他这是想差了,不至于此,但隐隐间他就是极为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也许就连胤禛当时都没能想到的一点。
他忽然有一种荒唐的想法,他跟康熙成了两极,各自使力在抢人,他的种种做法掩了名目,实则都是在逼迫着胤禛,让胤禛靠过来,与他一道。
你不想除去太子么?大阿哥呢,三阿哥呢?然后是满朝文武,最后是康熙……东方不败就是这么诱惑着人,最后成了这个局面。
眼下大局已定,恐怕胤禛也心生怀疑了。
他做错了么?可能有些事是过了,但不会错。
东方不败禁不住自嘲一笑,只是他可没有那等自怨自艾的性子,也不会悔恨懊恼。
若是有人借尸还魂一回就悔恨懊恼,而后小心翼翼日夜提防、一心去过那循规蹈矩的生活的话,那他东方不败定然是另一个极端。于他而言,那就是死都死过一次了,那么压抑憋屈做什么,有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