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很大,山脚下的田地其实不止三百亩,只是还有一些靠山的荒凉地方都是荒着的,若是开垦出来,少说也有几十亩,只是不知为何,庄子前一任主人竟没有选择开垦。
田地边上的那个小湖,确实如柳存所说的那样,占地足有两亩多,与外边人力开出来的运河相连,至于田地边上的大山,占地就着的就是当今大周朝的皇帝元祐帝之时,说实在的,卫允还是有些激动地。
这感觉应该和和后世的我们亲眼看到****,看到美帝的总统,英国的首相差不多。
反正卫允是这么认为的。
激动归激动,可皇帝站在身边看着自己,确实有些小压力啊。
可惜元祐帝见他还未落笔,见他一副思索的模样,似乎还在打腹稿,只囫囵瞥了卫允一眼,便匆匆走过,去看其他士子去了。
不过卫允并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元祐帝的身上,甚至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离开的,心中腹稿已然打好,如今剩下的也只有在落笔成文的过程当中,将腹稿稍加润色,使其成文便可。
摒去心中的杂念,卫允拿起墨条,研磨好之后,才开始提笔,沾墨,落笔,正式作答。
不过一个多时辰,一手极工整端正小楷,洋洋洒洒一篇两千余字的策论便跃然纸上。
殿试作答的时间共有两个时辰,卫允打腹稿去了一炷香,作答用了一个多时辰,还剩下小半个时辰。
又不能提前交卷,卫允便只能耐着性子将试卷检查了即便,便开始闭目养神起来。
这便是卫允日复一日疯狂刷题的成果了,落笔的过程中基本不需要如何斟酌,文章的大体内容都在打腹稿的时候就已经呈现了大概。
所以卫允落笔就是一个一气呵成的过程,除了过程之中无数次的沾墨之外,就没有出现过停顿思索的时候。
相较于其余考生眉心之间偶尔出现的浅痕,双眼之中闪过的思虑,卫允的一气呵成,反倒有些鹤立鸡群了。
自然而然的,也吸引到了我们地位最高的考官,大周朝的皇帝陛下——元祐帝的注意。
见卫允停笔端坐,闭目养神,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不多时便有小太监下来殿中,将卫允已然写好的试卷拿了过去,呈给了元祐帝。
“好字!”刚看到卫允的卷子,元祐帝便眼睛一亮,卫允的卷面实在是太过整洁,且一手小楷写的异常端正工整。
虽然科举考试之时,考生们用的都是统一的“馆阁体”,但因人而异,虽是同种字体,但其中自有优劣之分。
而卫允的字,便是属于优等的那一种,一方面是由于卫允有一个好老师,另一方面,是卫允日复一日,从未有过懈怠的苦练。
甚至有时在野外打猎之时,卫允坐在篝火旁边,也会用树枝来练字,为的是培养一个好的习惯,为的是静心凝气,心思澄明。
看着卫允的字,元祐帝忽然蹙起了眉:“为何看着这孩子的字,有一种似曾相熟的感觉?当真是奇怪!”
一旁的老太监笑着说道:“难怪陛下觉得似曾相熟,这字与秦老太傅的字倒是有几分相像,只是缺了些神韵,少了几许风骨,不过这孩子才这般年纪,能写成这样,也算是颇具天赋了。”
元祐帝眉心当即便舒展开来,微笑又复扬起:“方才你说这孩子是扬州府江都县人士,那不就是老太傅的家乡吗?朕听闻老太傅还乡之后便在江都办了一间书院,难怪这孩子年纪轻轻便有了如此才学,看来这定是秦老太傅之功了!”
老太监说:“这也是陛下的功绩,秦老太傅纵使告老还乡了,亦不忘替陛下培育人才!”
想起秦老太傅,元祐帝的眼中难免闪过一丝遗憾,但更多的却是从容和释然,遗憾的是秦老太傅一身的才学,释然的是老太傅的年纪,已至花甲之年,力有不逮也属正常。
摇了摇头,便将目光落到了卫允的试卷之上,开始观看其中的内容,越看,元祐帝的目光便越发的璀璨,似乎发现了什么好东西一样。
而此时,处于殿中的卫允,连卷子都被收走了,还能怎样,只能神游天外,给自己找点事做,安安静静的等待考试结束。
申时末刻将至,主考官宣布殿试结束,众考生士子在太监带领和侍卫的带领和护送下,出了宫门。
殿试的结果出来很快,张榜便在三日之后,这次殿试,卫允倒是颇为自信,毕竟策论这一项一贯都是他最擅长的。
当初在扬州之时,就连老秦院长在看过卫允的策论文章之后,也不住的点头,直呼后生可畏。
老秦院长那可是做过太子太傅的人,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其才学见识,那是天下读书人公认的厉害,连他都认同卫允的策论文章,可见卫允写策论的实力。
只是卫允的偏科有些严重,策论写的虽然,但在诗词歌赋上面的天赋,却着实让人有些不敢恭维,经史子集倒也还好,只要记忆足够好,便没什么为题。
而恰巧卫允便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记忆力极佳,在小秦夫子秦玉章将近两年多的针对性强化培训之下,倒也算是勉强能够拿得出手了。
当然了,这个勉强自然是对于他们这些个才学过人,积累雄厚的饱学之士来说的。
相比于和卫允同科的这些考生,卫允在这方面的实力,怎么也能够排在中上。
再加上策论的拉分,所以卫允才能够在前面几次的考试里头,取得这么好的名次。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