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就用这柄剑了,不许再碰其他的剑,否则……哼哼……”否则什么,景骊没有说下去,只留下“哼哼”两字,让卫衍自行体会他的言下之意。
“臣知道了。”
卫衍因为这剑,昨夜被皇帝捉住了由头,好好收拾了一顿,此时肯定不敢再说让皇帝不悦的话了,只能由着皇帝去了。
可见,他俩不是所有的事都不存在心有灵犀,有时候还是相当有默契的。
卫衍送走了皇帝,拿着新到手的剑,做起了早课,尽快熟悉它的手感。兵器犹如情人,越熟悉对方的身体,使用起来越得心应手。
日子就在卫衍熟悉湛卢的过程中,在卫衍和皇帝时而和和美美,时而你闹我、我闹你中,飞快地过去了。
他俩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其他人,也有他们各自的事要c,ao心。
谢萌总领了清丈厘田事务后,为了回报齐远恒联络了许多士子来帮忙的人情,从他自己手里可以动用的钱粮中拨出了一部分,帮齐远恒把他的那一摊有关农桑的设想,从一开始的三个村庄,直接铺设到了整个康平县境。
到了秋收时,康平县内的农田,或多或少都有了增收,多的有三成,少的也有半成左右。
粮食收完了以后,齐远恒等人将所有的情况全部汇总起来,分析了一下增收有多有少的原因,发现多的人家,都是严格按照他们说的来开沟、积肥、灌溉、排水,而有些人家,有听没有懂,或者听懂了也不愿照着做,随便做做糊弄他们,所以增收不多。
如今的田地,亩产一般在二三石左右,因田地有好坏,粮食的产量也有所不同。
一石为十斗,每亩大概多收了半斗到三斗左右,别看区区几斗粮食,对于农户而言,在万物勃发的季节,一斗粮食混些野菜,足够成年人吃一旬了。粮食收多了,可以养活的丁口就多了,人多了,国库的赋税也会相应增加。
得到了这份实证后,齐远恒向皇帝上了一份建言,恳求皇帝向全天下推广这些有利农桑的措施。
过了几日,景骊就收到了齐远恒的上书。
齐远恒的这些措施,共分四步走。
第一步,就是整理田间的沟渠,这是最费力的地方。
公共的沟渠该放在哪里,每户各自的田头该怎么进水灌溉,怎么排水出去,这些都需要懂行的人来规划设计。规划完了,还要有人监工,更需要农户们出力去完成这些工程。
幸好这次丈量田亩的时候,跟着清丈队伍分头行动的士子们,经过实地考察,已经在鱼鳞册上把这些沟渠该开在何处,各处如何灌溉排水都注明了,现在就等着人去完成。
这是一项大费周章的民生实事工程,需要花费许多人力物力才能完成,但是真的完成了,却是可以得利数十年的大好事。
农户们得了利,朝廷最终也会得利。
第二步,则是教导农户们用各种方法积肥。
农户们用来肥田的肥料,有许多种,人或者牲畜的五谷轮回之物,就是农户们经常使用的肥料。
肥水不流外人田这句俗语,就是因为这一现象而诞生的。在城镇中,也有人专门收集肥料,转卖给农户们,就是一笔不小的出息。这行看似上不了台面,其实许多地方,需要争来斗去,才能抢到这门生意。
除了人的五谷轮回之物,有些农户会在家里养头猪,时不时地往猪栏里填些干草,等到猪出栏的时候,这满满的一栏就是上好的肥料。
不想养猪的,也可以养别的牲畜。
没钱养牲畜的,就让孩子们有空了去道上捡,不管是牛、马,还是驴的轮回之物,都可以用来肥田,只要捡回来堆到自家田里,到了秋日就能多收一些粮食。
当然,挖河底的淤泥给田地施肥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经常组织人挖河里的淤泥,既可以保持河道的畅通,不虞多雨时节泛滥成灾,也让田地多了许多养分。
这些积肥的方式林林总总有许多,齐远恒虽然收集了一些,但是民间肯定还有遗漏的好方法,他建议皇帝向全天下征求更多的方法,然后颁发一部劝农书,将这些积肥的方法昭告天下,并且让县里的衙役们去乡里宣讲,务必让全天下的农户都知道如何因地制宜地积肥。
第三步,则是整备负责农事的官吏,让他们人尽其职,忠于王事。
农户们可能种了一辈子田,但是未必人人都j-i,ng通种田。何时播种,何时浇水,除草堆肥这些事,都是有许多窍门在里面的。
有人会种田,他家的收成就好,有人不会,他家的收成就差。
为了劝课农桑,从上古之时,朝廷就设立了专门管理农事的官吏,负责指导农户们种田。朝中有司稼或者司农等高官,乡间则有力田等小吏,主管农事。
不过许多岁月过去了,每一个朝代,朝廷设置的机构都有所不同,景朝由户部主管农事,而水利的修缮则归于工部,负责临民劝农的官员,是县令,乡间则有里正来负责农事。
这么设置,官员是j-i,ng简了,但是对于县令和里正的要求,无疑提高了许多。若这些人不懂农事,劝农也就无从谈起了。
高祖定鼎天下初始,万象更新,许多官员起于微末,对农事知之甚详,不会闹出劝农者不懂农事的笑话,但是随着承平日久,官场上弊端丛生,人浮于事,不懂农事的户部官吏,对农桑一无所知的县令,以及不知农事的里正,都一一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