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昭心中虽然有政治理想,但他其实更爱庙宇之外不受拘束的生活。然而新皇言谈之中隐隐以赵林雁和李氏家族相要挟,他不得不妥协,虽然他也不明白新皇为何执意要他入朝为官。
李明昭虽然答应入朝为官,他与齐煜表面看起来感情似从前,但心中的裂痕已生。在这之后十多年的君臣相处中,两人相互合作又相互猜忌。
皇帝要废除家族世袭制,作为当朝第一世族的李家首当其冲。李明昭心中是认同皇帝的意见的,这是他们年少时一起讨论过的话题,但作为李氏嫡长子,他必须要维护李氏的荣光。皇帝私下多次找他交谈,最终说服他转换阵营。君臣俩第一次精诚合作,李明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世家制度废除的那一天,李明昭获封宰相,但他却在李氏祠堂跪了整整一夜,受尽李氏族人千夫所指。
自此之后,李明昭一点一点蜕变成优秀的宰相,一步一步走上荣耀的巅峰。君臣两人一次又一次完美合作,渐渐的,把他们年少时的梦想都实现了。
再后来,大晋出兵抵抗邻国侵略,皇帝命宰相监军,掌一半军权,群臣哗然。华北之役,李明昭死守雁城,粮草断绝,援军不至。其部下有人疑是皇帝要飞鸟尽,良弓藏,请求撤离。李明昭心下也有所怀疑,但依旧给了君王这一次信任,所幸君王最后亲率援军赶到。事后皇帝坦白当时听闻宰相被困,曾有一瞬的犹豫。
皇帝死于一次江南瘟疫。彼时君臣二人微服私访,却遇洪水瘟疫。皇帝不幸感染,死前立手谕,太子齐峥继位,封宰相李明昭为摄政亲王。
李明昭在皇帝死后一手扶持幼帝,将先帝的政治理念继续下去。
幼帝渐长,至年十五,被太后赵氏教唆,设计赐死摄政亲王。李明昭死前最后一句遗言是:“臣愿受罚。”
谢颐年对这个剧本感兴趣除了剧情本身很精彩之外,就是人物的感情刻画的很细腻。李明昭和赵林雁最初的青梅竹马两心相悦,后来的渐渐疏离乃至最后的阴谋相害。齐煜和赵林雁最初的两小无猜欢喜冤家到后来的相敬如宾。李明昭和齐煜,从幼年的亲密玩伴到少年时的志趣相投,从君臣关系开始时的裂痕到后来的逐渐磨合,从相互猜忌提防到相互合作共处,乃至最后的以命相护,生死相托。
这个剧本给他的是一次试镜的机会,谢颐年让沈何华打电话跟对方确认试镜的时间。
试镜会在三天后进行,对方让谢颐年到时候记得带上简历材料。
谢颐年这三天就在家琢磨李明昭这个角色,主要是对这个角□□感的把握。李明昭是个十分内敛自制的人,他把所有情绪都掩饰得很好,在表演的时候要把这种情绪用内敛的方式表达出来。所幸这种表达方式正是谢颐年最擅长的。
李明昭这个人物其实很生动。小时候帮小伙伴收拾烂摊子的时候他会一本正经地在长辈面前扯谎,这时候的他其实是有孩童的顽劣的。少年和赵林雁相处时,虽然一直温文有礼,但他第一次送给赵林雁自己谱的琴曲的时候,内心其实是有些紧张无措的。新皇登基时横刀夺爱,那晚他心里是带了怨愤的。在政治理念上和皇帝不谋而合,他心中其实是愉快的。
在选择和皇帝合作废除家族世袭制的时候,他的肩上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包括来自族人的责难,来自其他世家的怨恨,来自自己内心对家族的愧疚,以及对制度废除后引起的未知影响的忧虑,但自始至终,他的步伐都走的坚定,即使在李氏祠堂跪了一夜,他也始终无悔。在华北雁城兵临城下那一刻,他或许是有彷徨,有怀疑,也有怨恨的,但他无悔。他对皇帝的感情应该是在相处中一点一点发生变化的,长年累月的堆积,最后发展成无法预料的结局。皇帝死后,他活着的唯一目标就是把幼帝抚养成人,让先帝的思想得以延续。所以在小皇帝足够强大的时候,他能够微笑着,从容赴死。
这是谢颐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试镜。《君臣》因为男主李明昭这个角色公开选角,所以来试镜的不少都是有些名气的演员,谢颐年在这群人当中就显得不那么显眼了。
试镜的人有点多,谢颐年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他看到前面出来的有人兴奋有人沮丧,心里并不是很紧张。事实上,他已经很久没有感受过紧张这种情绪了。
轮到谢颐年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五点了,评委席上的一众评委都有些精神萎靡,看到有人进来也没提起什么兴致。
“各位评委好,我是谢颐年,我要试演的是李明昭这个角色。”谢颐年走到舞台中央一番简单的自我介绍。
坐在前排的副导演林嘉随意翻着桌上的演员资料,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他有些意兴阑珊,看到特长一栏上写着古琴,随口道:“你会弹古琴?就来齐煜死后李明昭在王府高楼弹琴自娱那一段吧。”
他一说完,很快就有工作人员搬了案几古琴上来。
谢颐年微微垂眸,再次抬头,他迈着沉稳泰然的步伐慢慢走到案几前,拂衣而坐。
干净素白的双手在琴弦上轻轻一拂,一阵清灵的琴声暮的划开沉闷的空气。台下众人只觉一股清流忽然注入心田,让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精神得到了一瞬的放松。
他们的注意力都被引到了台上的青年身上。
那一瞬间舞台上的气场都莫名发生了变化,好似一场大戏将要开场前的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