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21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1/2)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5200xs.win/97131/321.html

术就差不多该淘汰了… 。

不过,对于中国工业化之后需要采用的装甲新战术,马仲英与那些外国同行却有着不同的意见,比起被称为“陆战之王”的坦克,自行火炮与搭载步兵跟随坦克作战的装甲输送车(其实也就是机械化步兵)受到了他的特别重视。前者是考虑到中国的空军发展再快。要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也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即使发展起来了也肯定是战斗机优先,轰炸机、攻击机等对地攻击的机型要想赶上先进国家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因此发扬自胡卫东开始的“大炮兵主义”传统很有必要,此外大口径重炮也只有制造成自行火炮后才能解决在恶劣路况下的机动性难题;而对机械化步兵的高度重视,则主要是为了发挥中国步兵天下第一的传统优势,同时也可以作为快速反应部队用来应付未来可能的小规模军事冲突乃至局部战争。

此外。无论是自行火炮还是装甲输送车,都比同档次的坦克要便宜得多,尤其是装甲输送车。一般来说还不到坦克造价的三分之一,这对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成为发达国家(注2)的中国来说,无疑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事实上即使是马仲英的装甲部队建设方案对于眼下的中国来说依然有些过于超前了虽然因为胡卫东这几年来的努力,中国的工业与科技基础相比历史同期强了不是一点半点,而且也从外界获得了甚至超过历史上新中国建国初期苏联援助的大量设备技术乃至于人才,但中国的基础还是毕竟太过薄弱了据胡卫东此时估计。中国最快也得到二战结束以后才能实现所有类型装甲车辆的完全自主生产(这还是在设计图纸由胡卫东提供的前提下,所以只说生产不说设计。),至于完全换装并统一后勤标准,编成一个有着完全战斗力的装甲集团军,则还要等上510年。而想要像历史上冷战中后期的美苏这两大超级大国一样拥有数以万计的坦克,那就更加遥远了但就在胡卫东为自己不能早日看到这一天而感动遗憾的时候,远在美国的毛泽民却突然发回了一个令他欣喜若狂、甚至一度因此有些患得患失的特大喜讯注1:书中的标准是工人(含矿工和农业工人)数量超过农民3倍以上,这一标准只适用于大国,小国因为不需要也不可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部门,只能根据劳动生产率来评判工业化程度,后面“初步工业化”标准与此同理。

注2:以中国当时的人口总量,将全世界的经济总量全都集中到中国,才能勉强让中国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何况现实中无论如何也只可能主要靠中国自己的力量来发展经济?事实上,考虑到当时中国不足30的识字率(因为民国时期缺乏可靠的统一数据,因此对于平均识字率到底是多少一直都没有定论,30是最高的一种说法,但更多的说法中识字率却都只有15,甚至不到10,也即是说全国有初小文化的总人数不到1亿人,而小学读完了、或者有同等学力的也就几千万,这一比例甚至不如清末。),光是普及教育就需要一代人的时间,因为第一代人只来得及将教师的缺额补足,由此来推算的话,哪怕中国可以一直无限量地免费获得同时期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机器设备,中国也至少需要两代人、也即是3040年时间的努力才能成为发达国家,何况现实要比这个残酷得多,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与设备花钱也买不到不说,次一等的也需要花高价,更重要的是,别国也在不断进步,而我们却需要在后面苦苦追赶,因此这一过程自然就更漫长了。此外,人口太多还意味着中国在成为发达国家之前,必须先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老霸主很显然不可能拱手让出这一宝座,这无疑由进一步增大了中国复兴的难度忍不住吐槽一下,历史上因为老蒋逃到台湾,带走了大量知识分子和识字的**官兵及其亲友,总数不下400万人,再加上当时识字率本就远远高于大陆(由于日本人打下的基础,台湾当时已经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的台湾省,新中国等于是平白丢了几百万质量较高的识字人口,以至于建国初期甚至找不到足够的小学教师,结果光是普及教育就花了两代人的时间与之相比,台湾却可以直接跳过普及教育这一难关,再加上老蒋带到台湾的大量金银外汇(其实这笔钱数额虽大,但大都被老蒋用作军费在几年内很快花光,台湾经济起飞主要还是靠美国的援助。)以及数额惊人的美援(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如果具体分到各个国家,数额都比不上台湾所得。),更加关键的是台湾并不像大陆那样在先进科技和设备方面长期受到西方的封锁,有了这样好的条件,早在1945时人均收入就已经超出大陆平均水平3倍的台湾经济发展不起来才是怪事。事实上即使是人均,大陆与台湾的差距现在也已经较当初缩小了很多,因此拿台湾所谓的经济成就来挤兑从“一穷二白”走出来的新中国,其实反而是在打湾湾的脸

第三百七十八章 合作的前提(上)

胡卫东深知中国科技与工业基础的薄弱,所以在主要依靠自力更生的同时,也尽一切可能地争取从先进国家引进科技、设备乃至于人才。可是有了苏联利用1929年大萧条而迅速完成工业化的先例之后,如今的列强对于科技与设备、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军工和相关领域的科技设备看得很紧,甚至要超过后世冷战结束后的“


分卷阅读321(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